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的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人继承着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在"学雷锋"的号召下不断前行。光阴荏苒,46年过去了,对于步入新时代的我们来说,雷锋精神意味着什么,又该怎样学习呢? "很自豪为您做好事" 高海斌 (太原市出租车同心车队司机):有一天,乘客下车后把包落下了,等发现时他已经不见了,我赶紧开车追,没追上只好把包交回客运办,清点发现,包里有1.3万多元现金、5张银行卡、一部高级数码相机,还有身份证、驾驶证等。失主拿到包后一个劲谢我,我想,把别人的东西还给人家是理所应当的,雷锋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拾金不昧的行为我们这个行业多着呢,还有免费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见义勇为的、救死扶伤的……大家都说,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心里觉得很自豪,精神上是充实的,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为需要的人群服务" 郭东省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按摩协会负责人):协会自1997年10月成立,就把志愿服务作为日常活动,并确定4处服务基地:太原市红十字托老中心、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省老年公寓和山西中医学院教职工家属院,针对需求人群定期开展服务。到目前,服务时间达2万小时。
协会志愿者每周都去托老中心服务,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每当端午、中秋节来临时,志愿者除平常服务外,还给老人们带去热乎乎的粽子、月饼。一边是青春朝气的年轻人,一边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亲热得就像一家人。对我们来说,学雷锋就是坚持为需要的人群服务。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常洁、徐嘉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成为一名光荣的奥运志愿者我们倍感骄傲。我俩在奥运村3号门负责协助执勤警察对入村人员安全检查,大门旁边的休息室没有空调,当时正值酷暑,值一个夜班我俩要一直站立8个小时,有一天共有3000多人从3号门通过,按照服务标准,我们一天微笑了3000多次。在回驻地的车上,都累得睡着了。
参加培训时老师讲:"给别人一次提醒,给别人一次搀扶,就是给自己心灵一次洗礼。"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献出爱心的同时,得到的是帮助他人的满足和幸福,得到的是无限的快乐与感动。我们认为,志愿者也就是新时期的雷锋吧! "队伍正在发展壮大"
燕楠 (团省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我们现在提倡的志愿者精神,其实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形式更多样、机制更完善、队伍更壮大。
过去学雷锋多是机关化、组织化的行动,而且活动范围特别局限,多是擦窗、扫地等简单服务。今天志愿者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表明,学雷锋从单一的服务正在向全民的互动延伸,特别是经过去年的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之后,成为一名志愿者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时尚。过去有"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说法,而今志愿者工作已经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截至2008年底,山西省注册志愿者已达58万人,他们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赛会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广泛服务,也形成了一系列志愿者工作品牌。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学雷锋的队伍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