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08年12月4日)出版的山西青年报在四版以大篇幅报道了我校部分残疾学生自强不息的事迹。全文如下:
12月3日上午,在山西中医学院的教室里,一个清瘦的女孩坐在第一排,认真地看着老师讲课。当老师讲完,大家开始做笔记时,她开始左顾右盼,看着别人做笔记。
这个女孩叫张兰(化名),今年上大四,从外表上很难看出她是个聋女孩,这十几年来,她上课都是全靠看老师的嘴型。即使这样,她仍然以547分的高考成绩考入了山西中医学院,上大学后,每次考试都在班里数一数二。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不完美是上天的恩赐。”
昨天是第17个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是“《残疾人权利公约》:人人享有尊严和正义”,在记者用笔和她交流的过程中,处处都透着她的自强不息。
在无声的世界里用心去“听” |
张兰,来自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她和弟弟三人相依为命。15岁时的一次高烧,她因为青霉素过敏服用阿莫西林而丧失了听力。妈妈带她到各大医院治疗,但一年多奔波却收效甚微。从此,张兰进入一个无声世界。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听到过妈妈的唠叨和弟弟的呼唤,还有伙伴们的嬉闹。那段时间,可以形容她的只有一个字:“闷”。后来,她勉强考上一所中专,中专毕业后,她本想找份工作,平平淡淡地度过余生,但仅有的中专文凭,加上生理缺陷,她饱受了世人的无视和不解,甚至白眼。
2002年4月,21岁的她,决定自学高中课本,考医学院、学中医。那个时侯的她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当一名中医大夫。”短短两个月时间,她靠自学参加了高考,可想而知,成绩很差。考完以后,她报名参加了高考补习班,2003年6月,她考上了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收到通知书后,她犹豫再三,放弃了,因为她想学中医。复习一年之后,她以547分的成绩考入了山西中医学院针灸系,而当时的547分已经超过了一本线。
2005年9月,张兰顺利进入中医学院针灸系,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来校一个月同学不知她有缺陷
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张兰,没有因为自己听不到而去频繁地求助别人,相反她还一直在帮助别的同学。
“啊!她是残疾人,听不到!”同学们发出诧异地惊叹声,已是张兰入学后一个月了。
现任班长王强回忆起,开始军训的时候,只是感觉张兰反应比较慢,报数时,她报的总比别人慢。为此,教官也批评过她。面对当时班主任和教官的批评:“你怎么这么笨?”张兰没有生气,只是一笑而过。
“我们在一起聊天,她不说话,只是在一旁笑,我们还以为她不愿意理我们。”张兰一开始给人这样的感觉。
直到一个多月后的一次开团会,王强才知道张兰根本什么也听不到。“我们应该向张兰同学学习,她在什么也听不到的情况下,还如此刻苦地学习。”
为此,王强还在一次班会上,郑重地向张兰道歉。
“张兰人缘特别好,不管有什么选举,只要候选人里有她,张兰都是全票通过,如果有一票不通过,那就是她自己投的。”昨日,王强说这些时,他身边的同学纷纷附和:“就是,就是。”
现在,张兰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个集体中,并带动这个集体,同学们对她也是倍加尊敬。
想把贫困补助让给别人
“把贫困补助让给别人吧。”10月的一天,张兰走进李辉的办公室,用笔写下了自己的请求。李辉是张兰的辅导员。“当辅导员已经两个多月了,这名残疾女孩第一次找我帮忙,竟然是要让出贫困补助的指标。”
国家贫困生的补助一年有5000元,对于家境贫寒的张兰来说,无疑会给她带来很大的帮助。
李辉接触这个班的时候,就了解到张兰的贫困家境了,单亲家庭、母亲退休、弟弟上学。她是通过自己的刻苦,获得各种奖学金,维持大学的生活。
国家贫困生补助名单下来前,张兰刚刚获得了“自强之星”的称号,而且,奖励的金额也不少。
李辉说,这是张兰要让出国家贫困生补助的理由,她想用这笔钱帮助更多的同学。
“她就是这样,自己需要帮助,心里还老想着去帮助别人。”李辉对张兰的评价非常高,还因为,张兰在什么也听不到的情况下,还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更可贵的是她的成绩总是数一数二。
大一到大三的辅导员朱建华对她的评价也非常高:“这三年里,她仅请过一次假,是因为她妈妈来了,平时即使是英语听力课也从没请过假。”不仅如此,张兰还通过自学,考取了计算机二级和三级证书。最令人吃惊的是,她还考取了英语四级证书,英语四级考试的听力题,对于她来说,只能靠蒙,答题全靠后面。
不好好听课她就掐我
张兰听力基本丧失,上课她基本听不见老师讲什么,只能靠课后的自学。为此,她总是提前预习好书本的内容,并抽出时间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反复学习,慢慢理解”为的仅仅是跟得上老师讲课的步调。
她说:“只有这样做,才不会觉得自己是没用的人。”
无疑,张兰是非常爱学习的。但是,与爱学习的人不同的是,她还要督促别的同学学习。
和张兰关系很好的一名女孩说:“我上课喜欢玩手机,东看西看。每当我玩或者东看西看的时候,张兰都用手掐我,提醒我好好听课。”
考计算机时,同学们找了一份模拟题,尽管模拟题有答案,但同学们还是看不懂,张兰就把每道题的注解一一写在纸上,让同学们复印了互相传阅。
王强说:“一次,我坐在她旁边,两个小时里,有十多个同学去找她问同一道题,她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给他们讲,我听得都烦了,心想干脆把同学们组织到一个教室,让她给统一讲讲算了。”
张兰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经常会从图书馆发现一些好书,推荐给同学。
“这本书不错,你看看。”张兰每次都硬把书塞给同学,“逼”着同学学习。
“求求你拿回去吧!”同学们还她书时,几乎是求她了。一位舍友说,因为你还她书,她要不停地问:“不看了,看完了,真的不看了?”
有时会好心到让人烦
张兰穿着非常朴素。“上衣是同学给的,裤子已经穿了三年。”张兰的舍友檀淑芳说。
张兰在大学四年里,没有逛过一次街,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只有150元,除了吃饭就是偶尔买本书。檀淑芳说,得知她的情况后,许多同学拿着自己的衣服硬塞给她,她就是不要。“一次,别人拿着名牌衣服给她,她也不要。”我们都为她着急。
“你不要我们就扔了。”一些了解她的同学这样说时,张兰才赶紧说:“别扔、别扔,我要。”
檀淑芳有一次生病了,张兰忙前忙后,非要安排好一切,一会又要拎着水壶去帮她打水。檀淑芳说:“不用不用,我自己能行。”不管她怎么说,张兰仍拎着水壶出去了。檀淑芳说,“张兰就是这样,有时候好心到让人烦。”
“不止是帮助同宿舍的,她每天都要去她们班的四个女生宿舍挨个看看,看她们需不需要帮助。”檀淑芳说,“张兰每晚回到宿舍就11点了,我们都笑着问她,今天帮到人了没有?”
谈到今后的打算,张兰给自己定了目标,报考广州的研究生,主攻针灸。因为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对于她来说太难。但比毕业了两年的崔凌云,张兰要幸运很多,因为找不到工作,崔凌云仍在学校附属医院跟老师学习,并打算学成后回老家开门诊。
拄着拐杖飞翔的女孩
从推开崔凌云宿舍门的一刻开始,她的乐观和积极便开始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忽然间觉得面前的女孩,并不是一位残疾人。在谈话中“残疾”并不是一个需要回避的话题,因为她,已经能够坦然面对。
两岁时,崔凌云得了小儿麻痹症,五岁时开始学拄双拐,用瘦弱的胳膊代替双腿,她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没有人知道,一个五岁的孩子承受了多少常人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但她做到了。坚持拄双拐而不坐轮椅,她坚持要自己走路。也正是这种坚强,让她不愿轻易麻烦别人,她会自己去打饭,拄着双拐在水房洗衣服,拄着双拐爬楼梯上课,一般人面对这些时,都会抱怨生活的不公,她却很乐观地说:“上帝在给人一些东西的同时,会让人失去一些东西,同样在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回赠你一些东西,当生命的另一扇窗打不开时,学会去打开另一扇。”
她说:“说实话,我特别想找一份工作,去年,我参加了县里的大学生村官考试,考试成绩全县第二,但可能真的因为残疾的很厉害,所以没被录取,当时难过了很长时间。”
现在,她还幸运地找到一个男朋友,但是她觉得不现实。“我准备回老家,而人家在太原,以后肯定不可能。而且他的家人不会接受我的。”去年,她家里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当时她不太愿意,她爸爸问她:“你能陪人家逛个街买个衣服吗?”她说不能。“你连这都做不到,还挑什么挑?”听完这话,她放声大哭。在她看来,以后能找个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健全人,好好过日子就行了。
网址:http://www.sxqnb.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8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