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工作队伍第十三次集中学习

日期:2010-04-23点击:来源:学工部 作者:本站

4月23日,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学团工作队伍进行第十三次集中学习。会上学院党委书记陶功定发表了题为“我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的重要讲话。全体学团工作人员及职业技术学院学团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学习。

我 们 追 求 什 么 样 的 人 生 境 界

——与学团工作者共勉

陶功定

在以前辅导员的培训和系处干部的不同会上,我都多次强调过做好工作必须具有“目标、责任、激情”三个要素。目标是根本的,大家只有具备共同的目标,才可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学校的目标就是,凝全院之智,举全院之力,创建山西中医药大学。责任是由目标派生出来的。在共同目标下,每个人的岗位分工不同,所承担的责任有所不同。如我们辅导员,责任就是为学生服好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成才。责任虽有大小之分,却无重要之别。激情产生于责任。没有责任感的人不可能产生勇于吃苦、克服困难做好工作的激情,只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最近我认真思考了一下,一个人有没有责任感,有无工作激情,还直接受制于确立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境界是一种后天习得性的精神要求,因此,境界的高低必然与一个人的知识程度亦即学习有关。学习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或曰任务。所以,我把做好本职工作的要素归纳为“目标、责任、激情、境界、学习”五个方面十个字。目标、责任、激情、学习我都做过专门的阐述,今天就专讲境界与同志们共同探讨,题目叫做我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古老话题。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的生活境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1.欲求境界。这大概是不需要学习,与身具备的最低的境界。人生之初,一团鲜活的肉体,尚无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念。在说出“我”字之前,大概不能区分主与客,不能区分自身与他人、他物。人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舍此以外,别无他求,故以“欲求”称之。刚出生的婴儿,据心理学家测定,一般大约在两岁以前,就处于此种状态之中。此种境界“其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但此种境界实伴随人之终生。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即使达到了后面讲到的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亦不可能没有此种境界(此为禁欲主义之所以不切实际之故)。西方道德发展史上,基督教、犹太教宣扬的禁欲主义。我国明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佛教:“禁欲主义”。孟子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或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需要”层次,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境界。

单纯处于“欲求境界”中的人,既未脱动物状态,也就无自由之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人生意义和价值。婴儿如此,成人中精神境界低下者亦若是。当然,在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但现实中,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确实是存在的,这种人就是一个境界低下的人,平常所谓“低级趣味”的人基本上就是这种人。

2.求知境界。这是正常人一般都具有但程度可以不同的一种境界。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简·卢文格说:“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学会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认识到存在着一个稳定的客观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外在世界的自我。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与无生命的客体世界是不分的。”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是一个由主客不分到主客二分的过程。在达到主客二分的阶段以后,自我作为主体,不再仅仅满足于最低生存的欲求,而进一步有了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此种要求是科学的求实精神的萌芽。故“求知的境界”又可称之为“求实的境界”。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的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主客二分阶段的“自我”观念有一个由隐到显的发展过程,这影响着求知的深浅程度。人在形成“自我”观念之初,往往把“自我”隐蔽、淹没在与自己最亲近的社会群体(家庭、同伴集体之类)之中,言所属群体的“我们”之所言,行“我们”之所行,尚不能见由己出,言个体性的“自我”之所言,行“自我”之所行。对于这种隐蔽、淹没在群体的“我们”之中的“自我”而言,群体内部的每个人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自我”的个体性、独特性尚未显现于外。心理学家称“自我”的这个阶段为“遵奉的阶段”。当“自我”从“我们”中凸显出来,从而把自我与所属群体的其他个人区分开来之时,这就达到了心理学家所谓的“自主阶段”。“自主阶段”的“自我”不再是隐蔽的,而是显现的,即真正具有个体性、主体性的自我。显然,“遵奉阶段”的“自我”是不自由的,只有到了“自主阶段”,“自我”才有了精神上的自由。

3.道德境界。人不可能不讲道德,只不过在道德的标准上有所不同。个人的道德意识,在上述个人成长的“遵奉阶段”就已见端倪。在“遵奉阶段”中,个人的独立意识已处于突破遵奉意识的过程之中,从而逐渐产生了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意识,以至达到对他人负有责任和义务的真正意义的道德意识,心理学家卢文格称之为“公正阶段”,紧靠“遵奉阶段”之后,甚至把这二者结合为一个水平——“公正—遵奉水平”。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既然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他“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人生的“道德境界”与自我意识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是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中国儒家的道德观就是和这种个人自我观念形成的阶段相对应的。儒家所讲的差等之爱,首先是爱与我有血缘亲情关系的“我们”,这里的“我们”就是“我”,“我”就是“我们”,爱“我们”以爱“我”为基础,由此而“推己及人”,“及人”乃是同情他人,甚至是怜悯他人。这样的道德意识显然尚未达到尊重他人、对他人负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水平,缺乏平等待人和基本人权平等的观念,这是浅层次的道德意识。只有当“自我”发展到从“我们”中突显于外,有了独立的个体性自我观念之后,自我才有敢于独立负责的观念,才有深层次的道德观念。“自我”是独立自主的,“他人”也是独立自主的,我与他人相互尊重,平等相爱,这就是现代社会所推崇的道德观。

4.审美境界。这是人生精神层次的最高境界。“审美的境界”之所以“最高”,是因为审美意识完全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进入了主客融为一体的领域。

审美意识即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在审美中,欲念消退了”;对象作为“有用的手段”这种“异己的目的”关系也“消失了”;那种“单纯应该”的“有限关系”也“消失了”。黑格尔认为,美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审美距离说”(距离产生美感)和“审美移情说”(美感产生于人的情感和境界)都说明审美是一种超越功用和欲念的境界和心理活动。《荀子·宥坐》中有一段孔子见大水必观焉的记载和议论,大意是:孔子观赏东流之水,子贡向孔子发问说:“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为什么呢?”孔子说:“流水浩大,普遍地施与各种生物而仿佛无为,好象德;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弯弯曲曲一定遵循流动的规律,好象义;它浩浩荡荡无穷尽,好象道;如果掘开堵塞使它通行,它奔赴百丈深谷也不无所畏惧,好象勇;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象法;它注满之后不多不少而不是求个大概,好象正;它温软地可以到达所有细微的地方,好象(明)察;各种东西只要在水里出来进去,便鲜美洁净,好象善于教化;它虽经万千曲折也一定要向东流去,好象志。所以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它。”在这里,孔子是以一种审美的境界通过水来阐述做人的道理。

5.人生最高境界是四种境界的和谐统一。将人生境界作以上划分,主要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其实四种境界总是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人人皆有“欲求的境界”无疑是一切境界产生的基础。“道德境界”不可能没有“求知的境界”的支撑。审美必然包含求知和道德,因此真正有“审美境界”的人也一定是“有道德境界”的人。

高层次的境界往往体现有或渗透有低层次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中不乏停留于追求“欲求的境界”的人,但对于多数人而言,一般都有一定的“道德境界”。把“道德境界”渗透在“求知境界”中,才会使生活具有价值和道德意义。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其实也渗透在其下三种境界中,才使人生各种活动、各种境界都具有美的性质:如品茶,把“审美境界”渗透到低级的欲求活动之中,就会在茶中品出诗意,产生“味之美”。反之,一个以“欲求境界”占主导地位的人,则只能知道饮茶不过是解渴,无美之可言。把“审美境界”渗透到求知活动之中,就会产生“科学美”,虽然科学界只有一部分确有“审美境界”的人才能享受“科学美”,并非每位科学家皆能如此。把“审美境界”渗透到道德活动中,则也可以产生美,称之为“德行美”。人生最高精神层次的“审美境界”渗透到人生各种较低层次的境界之中,这其实就意味着人生最高境界可以还原到人的日常生活中,经历世俗各种对立面的磨炼,做到荷出污泥而不染,海纳百川成汪洋。我们理想中的“审美境界”,既是入世的,又是超越的。在现实的人生中,上述四种境界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余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的人,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有高级境界的人,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如此等等。因此我们说,不同人的人生境界只是这四种境界不同比例的组合。人生最高境界,应当是熟谙和吸纳中华传统文化以至全人类文化之精华,有机地结合历史传统与个人人生经历,是四种境界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做学生工作,就是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学校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与自己具体的工作责任结合起来,树立并践行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审美的境界(我们的学校目标是美的,我们的学生是美的)充满激情地开展工作,我相信,只要这样,就没有我们做不好工作!

校本部:山西省高校园区大学街121号 邮编:030619

太原校区:山西省太原市晋祠路一段89号     邮编:030024

晋公网安备14070202000019号 晋ICP备08003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