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技】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不走过场

日期:2011-11-24点击: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记者 程墨 实习生 徐世兵

陶小莫/绘

从城镇到农村、从学校到社会……大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检验自己校园生活知识的积累,零距离接触火热、真实的社会。他们拿出心灵的相机,调好实践的焦距,为自己的人生记录下珍贵的瞬间。然而,热闹的社会实践背后,大学生又收获了什么?

武昌理工学院今年在学生社会实践上“很较真”。今秋开学后,校方对2009级和2010级5709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进行了测评。测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查看学生进行实践的时间是否够30天,二是检查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

近日,该校暑期社会实践情况的测评结果出炉。据统计显示,2178名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被判“不合格”,这约占测评总人数的40%。负责测评的教师崔清介绍,不合格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时间上未达到30天,有的是在内容上弄虚作假,“甚至还发现了一模一样的社会实践报告。”

“这些学生如最终不能获得这方面的学分,将会影响其正常毕业。”武昌理工学院规定,暑期社会实践学分与毕业挂钩,此次不合格的学生可在明年暑假重新进行社会实践并参加补测,如果补测仍不及格,需参加毕业前的清测。

四成学生社会实践被判不合格

既可以是组队社会调查,也可以打工、实习,还可以创作作品、上考研辅导班,社会实践形式多样,但仍有四成学生社会实践被判不合格。

该校信息工程学院2010级小左(化名)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就被学校判为“不合格”。记者在小左提交的报告上看到,实践证明上的实习单位的公章是“某超市”,而实践报告中写的却是“某建材市场”,实践证明与实践报告内容不符,被判为“不合格”。

后来小左向学校提交了测评复议,并重新提交了实践报告。但是,报告的内容只是把原来实践报告的建材市场换为实践证明中的“某超市”,结果仍被判为“不合格”。最后,小左最终承认是作假,只好明年暑假参加补测。

武昌理工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邓万明教授说,暑期社会实践测评不走过场,是该校在推进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任务中的一项具体举措。“如此大规模地测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尚属首次,以后会不断完善测评模式,对有异议的学生会考虑重新测评;如果复议还存在争议,则要进行答辩。”

据了解,该校为了促进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采取将素质学分制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还安排专门教师予以指导,拨出经费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只要学生假期有事可做,不虚度光阴即可。”该校学工处处长王海涛介绍,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范围划得很宽,既可以是组队进行包括社会调查、专题调研等“项目化”的社会实践,也可以是打工、实习等“体验式”的社会实践,还可以是作品创作、读书、上考研辅导班等“学习创作型”的社会实践,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自己独立进行,也可以组队进行。

暑假社会实践,并不是只对到外地调研、打工等有效,即便是在家务农也算。该校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杨健,因在深圳找暑期工未果,便返回了湖北监利的农村老家。今秋开学后,他提交的以假期在家帮父母干农活为主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顺利通过了测评。他说,班上同学大多选择了外出打工,作为农村的孩子,他选择帮父母干农活。

该校团委副书记南小烈告诉记者:“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实践形式,既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也能避免实践变得形式化,一举多得。”

据了解,该校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需进行两次社会实践,可获得4个素质学分。专科生至少进行1次社会实践。学校对重点团队项目予以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学校以往每年都有10个左右的团队项目获得经费支持,每个团队可达2000元。各学院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将重点扶持3到5个院级重点项目。

是锻炼还是走秀?

学生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卖水发传单是不是太没有技术含量?在吸引媒体关注的同时,也有人质疑是锻炼还是走秀?

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开展暑期实践,初衷是让常年呆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深入实际生活。暑期实践也确实锻炼了莘莘学子的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本领,让校园教育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金黄的烤红薯、碧油油的清炒苦瓜、白嫩嫩的豆腐花……暑期,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编写出了“红色食谱”——在美食名称旁,除了配以光鲜的图片外,还注解了相关的制作工艺和革命故事。

该校暑期实践活动队队长曾梅介绍,他们食品科技协会暑期实践团一行8人,先后参观了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故居等19处革命纪念地,从中网罗了33种革命菜肴,整理而成红色食谱。“编写‘红色食谱’,一方面是希望能推动红色旅游地周边餐饮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希望弘扬勤俭节约的革命作风。”队员舒翔说。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是另一所丰富而深奥的大学,而暑期实践正是一个预演的舞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实践活动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目标。但面对实践,不同的团队,不同的人,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

“生活真是很不容易,现实很残酷,但庆幸的是我能提前体会这种残酷。在西安的7天里,在一次次的挫折和艰难里,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这就是我此行最重要、最宝贵的收获。”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2010级学生于蕊在参加了该校团委开展的“暑期异地生存体验”活动后最深的感触。

“100元钱生活7天,而且还是集体生活,这怎么能称得上考验?”“这些学生是不是在为自己和学校作秀扬名?”“学生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大学生以卖水、发传单的方式赚钱是不是太没有技术含量?”由于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活动一开始就遭遇了质疑。

“我一开始感觉特别委屈,后来大家觉得面对各种声音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于蕊的队友郭元翰说,他学会了如何面对质疑。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各高校以学分制明确规定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且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在每年综合测评上适度加分,后期的实践表彰与奖学金评定甚至与保研挂钩。相关制度导致许多变相的实践形式涌现。

另外,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比如高校在审核实践提案上把关不严、实践组织方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与实践地前期沟通不够等,学生社会实践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没啥太大收获,只是锻炼了胆量,但与期望的相差太大。”华中师范大学的胡新(化名)曾参加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但在胡新看来,活动的形式化让这次实践失去了本应该有的意义。

胡新说:“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因文化水平限制和观念的差异,爷爷奶奶对孩子的问题也不怎么重视,而且暑期正值农忙,哪有时间和我们讲这些,更别说对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有透彻的了解。”

对此,部分高校教师指出,时间长短与实践效果并没有绝对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说,暑期社会实践只是一个开始,在建立联系和取得初步了解后,日后的持续实践才是关键。

“出去玩的目的大于实践的目的,我对社会实践本身不是很感兴趣。”在一些高校采访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示,暑期社会实践只是走走形式,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至于实践报告,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和老师的检查,为了争取拿到学分。

大学生如何真“实践”

培训实践队伍,加强资金支持,完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

“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绝不只是书本知识。”这是参加社会实践后大学生的共同感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们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没去过农村的城市大学生,现在走进了革命老区,感受真正的红色文化;从前在与人沟通、社会经验的积累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实践之后,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观。

然而,功利主义无处不在,“看起来很美”的暑期社会实践也存在瑕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告诉记者,现在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太多的“功利性”。比如一些学生热衷于联系媒体,试图夸大报道来赢得关注。

他说,有些学生甚至实践还没开始,实践成果连影子都没看见,就紧锣密鼓地联系媒体。学生们常常会同时与好几家媒体联系,并随时将有关实践活动最新情况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实时传给记者,尽最大可能获取关注度。

武汉某民办高校一实践队队员告诉记者,能不能在媒体发表新闻关系着实践队伍是否能评上省优秀实践队,对学生评干评优也有影响。在社会实践效果难以评定的情况下,媒体宣传成了一个重要指标。

该校一位高校辅导员还表示,在学分、评优的诱惑下,学生急于寻找媒体宣传带有功利色彩。但社会实践形式大同小异,内容难创新。学生为了吸引媒体目光,会尽力寻找新的实践形式和内容。

“重视形式,忽视内涵;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准备不够,止于表层;流于形式,实效不大。”是一些学者对时下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评价。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据了解,实践活动受到何种级别的媒体报道加多少分,在评分明细中都有详细对照表。媒体报道带来的不仅仅是可观的加分,老师也会对项目刮目相看,整体印象就不一样了,有的学校还纳入必修学分。在无形之手的推动下,暑期实践很可能沦为一场场不断寻找噱头的走秀。如此一来,学生们很容易就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大部分实践队伍以社区或村为大本营,开展社会调查、体验生活等活动;或是在街头进行调查采访,为福利院、市民等群体组织活动、演出。这些实践内容几乎年年相似,有所创新的实践团队少之又少。

同样,资金对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说也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据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资金一小部分是向学校申请补助,剩下的大部分由队员自行解决。许多实践团队通过事先联系好当地政府或企业,解决住宿等一部分难题。尽管如此,资金的匮乏仍然是不可回避的难题。多数高校团委工作人员表示,学校设置的专项资金本身就有限,加上团队众多,僧多粥少,很难保证“队队脱贫”。

“如何提高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如何避免这种出于良好初衷的活动流于形式,这是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是不少老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武汉大学团委负责人指出,一般情况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专业知识培训应当由各个学院负责,但是由于临近期末,指导实践的教授一般比较忙,加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期筹备时间紧,很多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都没有经过相关专业技巧培训,导致有些实践走过场。

他认为,要切实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对暑期社会实践队伍进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是必要的;学校应该加强资金支持,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实践创造条件;同时学校要制定更加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学生也要端正自己的主观动机。

校本部:山西省高校园区大学街121号 邮编:030619

太原校区:山西省太原市晋祠路一段89号     邮编:030024

晋公网安备14070202000019号 晋ICP备08003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