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六金教授作《与流感》专题讲座

日期:2009-06-01点击:来源:学工部 作者:本站

5月27日晚7:00,由院学术委员会、院团委主办的走进中医系列讲座:山西省著名中医、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导师、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贾六金教授的题为“《伤寒论》与流感”的讲座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讲。

贾教授首先介绍了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和《伤寒论》的写作背景。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伤寒论》大约成书于206年。这个时期,战火不断,瘟疫蔓延,传染病多次爆发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又二,伤寒十居其七”,家族200人中死亡于伤寒的约占一半。

贾教授说,根据现代人的研究,传染病的特征是“四有”,即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有免疫性。按传染的强度和广度,传染病可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中医学所称“瘟疫”、“温疫”、“疫气”含义相同,都是指因感受了疫疠之邪而发生的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总称,它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古人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已有本质认识,如传染性和流行性。对个别传染病的免疫性认识较早,如已经认识到天花是一种典型的烈性传染病,但康复者不再患天花,由此启发了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纳入39种传染病,那么东汉末年流行的究竟是哪一种呢?贾教授用排除法进行了确认。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得很清楚,伤寒属于太阳表证的一个类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顶强痛、脉浮紧等。首先,把没有发热症状的排除掉,如霍乱、病毒性肝炎、阿米巴痢疾等;其次,排除近年才纳入传染病管理范围的,如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最后,排除有皮疹以及颜面部有特征的。唯一排除不掉的就是流行性感冒。

贾教授接着谈到,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就是总结了前人和他自己对传染病的诊治经验,其中包括对流感以及普通感冒、霍乱、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急性感染型肠炎等传染病的诊疗经验,还包括上述疾病并发症的诊疗经验,以及这些疾病误诊、误治、失治的处理方法。国家流感鉴测中心对流感样症状的定义,第一条就是发热温度≥38°C。张仲景抓住了其重点、本质——发热。他遵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和《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宗旨,把汗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把可发汗、不可发汗、轻发汗、重发汗、先发汗、后发汗、禁止发汗、如何发汗,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伤寒论》中397法、113方中,大部分条文和方剂都是针对发热症状的,初步统计有43首方子有退热作用,约占38%。就连四逆汤和真武汤都是为解表做准备。

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学习理论是为了付诸实践。在讲座的最后,贾教授以“鼻鸣”和“脉静”为例,说明了如何把握《伤寒论》的要义,以及如何理解和学习《伤寒论》并在临床中灵活应用。他以麻杏甘石汤为例,结合自己在儿科临床诊治的经验,浅谈了此方治疗肺炎适用证候及其注意事项,同时阐述了方中石膏的重要作用,针对性味、归经,拓展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

贾教授热情鼓励中医学子扎实学好临床基础知识,树立中医药在临床治疗方面的信心,切勿一遇见发热的患者立即使用抗生素。同时,他劝告同学们不但要学好中医,还要努力掌握好现代医学知识,对西医也要熟悉、熟练,做一个合格优秀的现代医学生。

校本部:山西省高校园区大学街121号 邮编:030619

太原校区:山西省太原市晋祠路一段89号     邮编:030024

晋公网安备14070202000019号 晋ICP备08003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