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用40多年的默守写下人生的执着。
一位医者,用40多年的历程践行大医的精诚。
一位长者,用40多年的艰辛解读人生的智慧。
3月10日下午,全国中医界获“白求恩奖章”第一人、山西省永和县中医院院长王学诗如约走进我院。当我们面对这位可敬的老人时,感受的是他那种赤子之心、朴实之情……
于是,我们《新中医青年》编辑部的编辑们(以下简称编辑)在谈话中感受一个真实理想的王学诗,一个无私奉献的王学诗,一个淡泊名利的王学诗(以下简称王老)……
编辑:您当初为什么选择了中医这条路?
王老:中医是祖国的精华,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作为一名中华儿女非常的热爱它。传承这种文化是我们每个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辑:40多年前,您应该是一个年轻气盛的人,为什么放弃城市选择了贫穷的山区?有没有想过这会阻碍您日后的发展?
王老: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当时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一切只为人民的需要,祖国哪里需要我们就到那里去,不会像现在的你们一样选择待遇,选择条件,那时的我们思想非常单纯。
编辑:您被别人尊称为“百姓院长”,对此您是怎样看待的?
王老:这是老百姓给我和我的医院最高的荣誉,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那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4块钱,人们几乎没钱看病,“小病不看大病养,实在不行拿命扛”。很多病人来医院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作为一名医生,我看着他们的生命一点点耗尽非常的痛心。所以从84年创办医院以来,坚持“看病不挂号”,“少花钱看了病或者不花钱看了病”,“低收多诊”的办院理念。遏制开大方、贵方,坚持“新药少用,老药常用,贵药不用”的用药原则。
真心实意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一直做下去,我们坚持了25年,可以说我们被称为“百姓医院”是当之无愧的,我们对得起这个称号。
编辑:我们听说有人扛着半袋大米,揣着5块钱就敢去你们县级医院看病,可见医院盈利是很少的,可是您的团队仍然能一如既往地为人民服务,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这确实也是我很欣慰的一件事,我们医院的医生之间从来不闹意见,都是真心实意的为了老百姓。其他医生盯着老百姓的口袋,想方设法把他们腰包里的钱弄到自己口袋里,我们的医生也是盯着老百姓的口袋,可我们是算计着怎么替老百姓省钱。
1986年卫生改革,工资下调40%,当时形势十分严重,可就这样,我们还是坚持“办百姓医院不动摇”的信念。
为老百姓看好病才是一个医生应该做并应该始终坚持的事。是我们的行为获得了老百姓的肯定所以我们才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编辑:获得“白求恩奖章”而且作为获此殊荣的中医第一人,您有什么感想?
王老: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包括我所获得大大小小65次荣誉称号在内,这都是我们集体努力的结果,没有整个医院的力量我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这不仅是我们中医医院的荣誉,也是咱们省卫生界的荣誉,我侥幸获此殊荣,还要感谢大家,这是大家的荣誉。
编辑:您对当代中医学子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王老:中医在基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农村、在山区,因为那里的人们热爱中医相信中医。毕业生应该到基层去,中医最重要的是实践,为基层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吃得苦中苦,才能有大作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目光放的长远一些,不要拘泥与现在的情况,我自己也仅仅是个中专生,但就是有了在农村实践的机会,才让我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医生变成一个有点名气的红医生。
编辑:回想这40多年扎根农村的日子,您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王老:那次我见到旧友,他们也同样问了我这个问题,我说“我不仅不后悔,而且沾了大光”,没有永和县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会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让政府放心,让人民放心。
采访结束后,王老又给院里的师生做了报告,我们来到报告会现场听他讲述着自己40年来扎根农村的深刻记忆,谈到自己的忘年交和在农家过年的经历。提及家人,他说他满心愧疚,想到自己的老母亲临终自己却不在身边,妻子默默地承受一切家务,儿子六岁才羞涩地第一次喊了自己一声“爸爸”,不禁哽咽,这些都让一个六旬老人感到辛酸。但是他说家里人都很支持自己的工作,也都理解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这些也同样让他感到欣慰。会场气氛始终高涨,大家时时为他的事迹感动,掌声不断。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山区,献给了中医。40年扎根革命老区的经历更让他加深了与农民朋友的情谊坚定了做百姓院长的决心,他说“是永和的人民养育了我,所以我要留在这里。”
朴素的情怀,纯粹的信念,让我们深深感动与这位白发依稀的老人,感动与他带给我们的精神震撼,40年的行医生命如同一幅大写的“大医精诚”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里,眼前好似看到一位悬壶济世的大师为了他的使命行走在民间的山路中,任凭时间的风吹白了满头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