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博导、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国际药膳食疗学会副会长及四川省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康复学分会常务理事、《美国中华医学杂志》第一副总编、日本自然疗法协会及东洋学术出版社特邀学术顾问。马教授擅长咳喘、肺胀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长期从事《黄帝内经》及《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内经》养生学术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对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国家规划教材3部;主编出版《黄帝内经读本》、《黄帝内经补法治疗宝典》、《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等学术专著10余部。其中部分专著、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嘉奖。在国内外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主研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共6项。
| |
| | | 流行病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卫生学院院长。姜教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二十余年,在大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做过上百场讲座。十年来应邀为《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健康之声广播》特约专家。担任运城市爱滋病心理关怀与支持工程心理专家,发表文章十余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五项,培养毕业和在研硕士研究生10余人。
| |
| | | 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毕业于山西中医药研究院,擅长内科杂病、疑难病症,尤其擅长治疗肝胆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内科杂病。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三十余年,熟悉中医药理论知识。长期从事经方研究,积累了大量运用经方治疗临床疾病的宝贵经验,主持并完成了数项科研研究项目,获得了数项科研成果,得到业界一直好评。
| |
| | |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硕导、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肾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学科带头人,首批名老中医孙郁芝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之一,中华老年医学会肾脏学专业学组成员,省医师协会肾病分会副会长,省医学会肾病分会常委,作为肾内科学术带头人,对各种类型肾脏疾病、内科疑难杂症、亚健康状态,临床疗效显著。负责多项科研课题,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二部。
| |
| |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山西中医药协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医学北方老年医学研究学会理事、中国药膳学会山西分会秘书、全国名中医学术继承人。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诊治中医内科杂病,尤其对消化内科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近年来,主要致力周围血管疾病的研究,主张立足传统中医药,坚持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内服外治的优势,运用中药塌渍,中药熏药,中药热罨包等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并于2008年创建山西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科,主持参与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专著1部。
| |
| | | 硕导、主任医师、现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擅长中医药治疗内科杂病、疑难病症,临床疗效显著。从事中医药临床及科研工作多年,熟悉中医药理论知识。长期从事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研究,积累了大量运用中医药验方及传统组方治疗临床疾病的宝贵经验,参与主持并完成了多项科研研究项目,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片,获得了数项科研成果。
| |
| | | 医学博士,博导。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为国家、卫生部、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俄罗斯外交部授予国际合作发展奖、俄罗斯自然疗法学会授予盖伦奖章,意大利中医学协会授予希波克拉底国际合作奖。曹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及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973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科研方面硕果累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各二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共发表论文290余篇,出版著作37部,主编“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多部。培养博士研究生33名,硕士研究生49名,指导博士后20名。
| |
| | | 博导、教授、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省内镜学会理事、省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历年来共完成科研项目8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从事中医科研、临床、教学40多年,是山西省著名中医师。注重中医现代研究,坚持科研与临床结合,主张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科研、诊疗新思路、新模式。
| |
地点:新图书馆一层报告厅
要求:承办单位提前1天做好宣传工作;当天安排好电脑、投影设备,组织学生按时、有序离退 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