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即《伤寒杂病论》上记载的方子,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私方而言的,其作者张仲景被称为“医方之祖”。那么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有着怎样的应用呢?5月12日,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冯五金教授在活动中心为我院师生作了详细的讲解。
消化性疾病在临床上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表现。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上消化道,与胃酶、胃蛋白酶相关的溃疡性疾病。中医关于本病的论述常见于“痞病”,而黄氏建中汤、半夏泌心汤、芍药甘草汤、柴胡加龙骨杜蛎汤、理中丸、小建中汤、黄连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都是治疗此病的良方。其中芍药甘草汤被誉为治痛第一方,半夏泌心汤则为治疗“心下痞”的第一方。
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时主要用竹叶石膏汤、橘皮竹茹汤、栀子豉汤、旋覆代赭汤。其中竹叶石膏汤经济且疗效好,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
中医中的“胃脘痛”“吐酸”就是西医所说的慢性胃炎,它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四逆汤适用于肝胃不和,半夏泻心汤加味适用于寒热夹杂证,而胃阴不足主要用麦门冬汤加味。行气消痞的枳术汤、促进胃肠运动功效的四逆汤都具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脾的黄土汤,它温阳健脾的功效十分明显。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不自主经食管而从口腔中冲出来。被视为张仲景最大的贡献的小柴胡汤,是治疗呕吐的的神方。小半夏汤、栀子生姜豉汤、橘皮竹茹汤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疗效。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又称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肠风”、“久痢”等属于该范畴,其病变主要在结肠的黏膜层。“王以清里,兼以疏表,表里同治”的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都是治疗此病的良方。
针对腹泻、肠梗阻等疾病,冯教授介绍了乌梅汤、甘草泻心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等大家熟悉的方子。肝胆胰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越来越高,冯教授给大家介绍了治疗黄疸病的第一方:茵陈蒿汤。
此外,冯教授还介绍了经方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比如骨伤科的颈肩腰腿痛可以用芍药甘草汤,又如现在常见的痤疮可以用茵陈蒿汤等。
最后,冯教授还总结了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第一,经方贵在“精”,即辩证精、选药精、变化精、药量精、煎服法精。第二,经方重在实践,“背条文不如记经方、记经方不如用经方、用经方不如创新方”。第三,经方新用,要在病中找症、症中求证,以症索药、据证成方。(学生记者 刘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