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应聘时更具优势,让用人单位一眼相中,许多中医药大学生用尽脑筋。有的在简历上狠下工夫,照片、证书、精美印刷,一份简历成本近10元;有的天南海北跑各种招聘会,成了“跑会”专家,尽管最后大多成了“炮灰”;还有的动用身边一切关系,希望寻找一条“捷径”。
捷径到底有没有?怎么才能让自己在待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用人单位的兴奋点、需求点在什么地方?本报记者近期采访了一些用人单位,希望换位思考,给中医药大学生就业以启示。
大医院:优中选优,重素质
近些年,中医药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逐年增多,因此,一些条件好的三甲以上的医院在招收毕业生时可谓精挑细选,“优中选优”。
江苏省中医院人事处处长陈玉根介绍,医院招聘除了必要的理论、技能考试外,还会仔细审读推荐材料、个人简历,对学生面试时的言行表现尤为重视,因为这些能反映应聘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成了用人单位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尊重他人、善于思考与创新、奉献精神、重视细节等,都是作为优秀学生的基本素质,这些甚至会成为录用与否的关键。这些因素看似抽象,可如果没有平时的教育和长期的修炼,很难自然形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人事处处长郭彦认为,社会实践经验、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也是影响一个大学毕业生获聘与否的重要参考。应聘时应切忌好高骛远,应注意展现自己诚实、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愿意不断学习的一面。
国家有规定,大型医院每年都有一定的应届生引进指标,而医院在引进毕业生时,会把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医院选才的重要依据。因此专家还建议,毕业生一定要重视大医院的实习机会,争取给指导老师留下谦虚好学等印象。
基层医院:轻学历,重能力
眼看大医院人才济济,一些有志岐黄的中医药毕业生,瞄准了个人发展速度快的基层中医院。
全国中医医院优秀院长、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院长李福同说,县级中医院需要的是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关键看他们的临床能力。他举例,该院名老中医王启典、张连友、汪从献,青年名中医韩雅、李成才等,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每天求诊病人都络绎不绝,中药使用率达96%以上。原因是什么?他们能治好病,疗效好,病人认可。
谈及大学毕业生招聘,李福同认为,对县级中医院来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高学历的人才招不进来,就是招来也留不住,因为工作条件和薪酬水平不能令他们满意,科研经费也不能保证,他们感到无用武之地;二是由于近年来教育质量下滑,中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很多不会用中医理念看病,对中医的“望、闻、问、切”等临床技能掌握不牢,甚至有的不会开中药方,不会写中医病历。
医药企业:肯吃苦,勤动手
同仁堂中医院去年招聘了20多位北京城市学院中药专业的大专生到药房工作。院方认为他们虽然心气很高,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较差。于是先对他们进行了岗前培训,从药名、药性、配伍禁忌等开始进行基础训练,上岗后也强调要在学中干、干中学。同仁堂药品经营部主任崔庆利因而提出建议,中医药高等院校应从社会需求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培养基层单位用得上、用得顺手的毕业生。
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小平强调,企业需要能吃苦、有耐心的大学生。中药饮片行业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如中药炮制,单按书本上做,肯定做不好;再如药材鉴别,没有一定的经验,对药材的性味就说不清、道不明。企业人才流动都比较大,特别是刚刚毕业没几年、没有成家的学生,他们追求新生事物,并且总觉得现实和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工资不如意,每天从事一样的工作觉得没有新鲜感和刺激性。
袁小平介绍,公司特别需要人才,如生产岗位的炮制技术人员、生产岗位管理者、物料部门的管理者、质量部门的管理和控制人员等,有志于中药行业工作的大学生在此可以尽情施展才华。
科研单位:创新意识很重要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分管科研工作,招聘从事科研工作的毕业生。他强调要考察其思维是不是灵敏,有没有创新意识。他认为,应聘者在校成绩单仅是一个参考方面,更要通过面试等多种途径加以观察和了解。
中医药科研工作需要多学科知识,尽管当前专业越来越细化,但即使是研究生也要自觉扩大知识面,增强动手技能,不能只会做动物试验。如果懂得信息技术、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数理统计,对哲学、传统文化等相关领域有一定研究,这样的毕业生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
科研任务大都繁重枯燥,刘保延希望应聘大学生来了就能跟得上,很快进入角色,成为项目具体的实施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对应聘人员要求比较高,每年在本院就读的毕业研究生大约有1/5可以留下,“院里对招聘来的学生个别看走眼的也有,但大部分还是比较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