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对此,中医药院校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来转“危”为“机”,为大学生架设通往梦想的桥梁?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中医药院校。
转变择业观
今年26岁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应届硕士研究生郭媛媛日前报考天津一个居委会,让周围人颇感意外。她坦言,希望从基层做起,更多地了解社情民意,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百姓,为今后更精彩的人生打基础。
目前,经过各高校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择业观已悄然改变,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基层。
山西中医学院从新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分层次、分年级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单位、到民营企业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从“一步到位”到“骑马找马”;鼓励毕业生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
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了系统化、全程化、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纳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必修课,此项工作在江苏省高校居于前列。
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把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团体辅导》等系列课程,在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同时,注重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进行职业决策,树立职业目标。
鼓励自主创业
山西中医学院2008届毕业专科生戴金儒不久前与同学一起在太原市开办了社区按摩店,自己当起了老板。
虽然只是一个小店老板,小戴却一脸自豪。他告诉记者:“自己开店的想法来源于学校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前几天,我还邀请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前来参观指导”。
无独有偶,该校2007年毕业的本科生司椿锦和谭飞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在村里自主创办了诊所,为当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
面对就业难,许多院校鼓励大学生考虑自主创业之路。这一方面需要鼓励大学生拿出创业的勇气,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完善激励措施,有力引导学生创业。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等院校已经为学生创业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定位,组织开展社会实习等,让学生在校时就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南京中医药大学还开展了创业教育,增强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并树立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典型,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该校已有一些同学自主创办中药材贸易公司、中医诊所等经营实体,不仅自己解决了就业,还为其他同学创造了就业机会。
基层是个大舞台
“基层是个大舞台,我们一样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如今,扎根基层的中医药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200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在社区医院工作的毕业生为124人,占到了当年本科毕业生的25%。
200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共有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1039人,创学校历史新高,而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医疗服务的重心下移”政策,结合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疗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这一实际,上海中医药大学积极动员毕业生参与到上海市“全科医师”的培训计划中去。近日,学校还将与上海市卫生局联合举行一场面向全体毕业生的“全科医师培训计划”的宣讲会,进一步引导毕业生投身基层卫生服务工作。
南京中医药大学从2009年开始将连续4年面向农村和社区定向招收500名左右的高职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入学即与原籍地方政府签订《就业协议书》,毕业后直接回原籍社区及乡村医疗单位工作。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周然在今年省两会上,提交了《关于选拔医科类毕业生到村卫生室(所)工作实践的建议》提案。提案建议内容对拓展医学大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培养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山西中医学院与山西省卫生厅等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推动选拔医科类毕业生到农村卫生室(所)开展医疗工作实践,开创毕业生服务农村建设的新岗位。
听到这一消息,该校2004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李贇罡同学表示:“我参加了今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果没有考上,我会选择回家乡就业,用自己的本领服务我的父老乡亲。”
实施“西部计划”
邵永生是山西中医学院2003年毕业的本科生,远赴贵州天柱县坪地镇卫生院做志愿服务西部工作。他利用针灸技术为当地病人服务,由于疗效好,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知道卫生院有位能扎针、会按摩的“邵医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山西中医学院已有62人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晋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南京中医药大学积极组织实施“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鼓励有管理才能的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多管齐下促就业。药学院2005届中药学专业毕业生陈晓明同学于2005年作为团省委“西部计划”志愿者到贵州山区乡村支教,两年的志愿者服务期满后,与当地苗寨姑娘结婚成家,决心一辈子留在大山里教书,为山区的孩子服务,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多措并举促就业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南京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实习强化训练,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各高校加紧拓展就业市场。选派老师分赴各地市走访,开拓县、乡、村三级用人市场;鼓励学生回生源所在地进行实习,便于学生联系用人单位;加紧对国外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分析和研究,摸索中医人才国际输出的途径。
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和科技支持。通过成立大学生职业导航协会、建设校园网和手机短信平台,为每一位毕业生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需求信息搜集、发布机制,使毕业生在应聘时抢占先机。
对于在经济状况和就业能力上都处于劣势的“双困生”,各高校给予了特别关爱。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对贫困毕业生实施师生一对一帮扶,包干负责帮助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难”毕业生就业。上海中医药大学早在2007年就针对这批学生提出了“三个一”的就业扶助方案,即经济上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给予一系列的就业指导,至少推荐一次就业机会。学校还积极寻求开发社会资源,于2008年6月与华民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展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扶助”项目。在2009届毕业生中,共有45人获得人均4000元的现金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