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冯五金教授在我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作关于中医养生与治未病的讲座。
冯教授首先介绍了养生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寿世、养性,是中医特有的概念。养生是以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为目的,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的保健措施,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以延长寿命为目的的科学理论方法。接着,他介绍了中医养生的渊源,养生的指导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它的奠基者是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冯教授指出,老子对养生的贡献重大,提出了“精、气、神”的概念,创立了静态养生法,推崇顺乎自然的导引养生法,并从哲学上以朴素辩证法阐述养生,促进了服食金石风气的兴起。中医养生的促进派为儒家,儒家养生的宗旨是中和观,修身养性,提倡和而不留,中立不倚,毋太过,毋不及,注重“禅定、顿悟、静养”,为养生的补充派。
冯教授说,中医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康健无疾,并特别指出养生针对的主要人群是健康人群,其目标是健康长寿。但养生并不是不指病人,而是对病人只是辅助性的作用。冯教授说,我们对寿命的要求是天年,即人类的自然寿限。对于人类的自然寿限,古今中外有许多说法,大致在120岁左右。影响寿夭的因素有禀赋、社会因素、气候环境、医疗条件及后天调摄的影响,其中后天调摄占60%。因此,养生对延长寿命非常重要。中医养生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适应自然规律,即“天人合一”;二是形体与精神并养,即“形神合一”;三是锻炼形体与意念结合,即“动静合一”。
接着,冯教授介绍了养生的分类,大致分为药养、术养、心养、食养四种。药养以古代养生丹药最早,现在多为补药。其原则为不要唯补是养,补勿过偏,选无毒副作用的药品为好,并且要因人、因时、因地服药,不宜长期药补,此外还要辨体施药。冯教授特别提示药养不是养生的第一选择;术养种类较多,有按摩术、导引术、气功术、针灸术等。我们要以趣选术,因人施术,因体施力,持之以恒。冯教授强调,术养是中医养生的一颗明珠,只有坚持才能受益;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心养非常重要,养身养心,注重心理活动的调护。心养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清净养神,节制调节,节欲守神,顺时护神,怡情畅神”;然后,冯教授着重讲了食养。食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选取的中药与食物配合,经烹调而成药膳养生的方法。其理论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之味”。冯教授以多种蔬菜水果为例全方位讲述了食养的作用,他补充道,食品就是食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不等于药物的治疗作用。
冯教授列举了彭祖和孔子的养生范例。据《国语》、《史记》记载,彭祖年活八百岁,先不论其真假,彭祖养生的秘诀为注重锻炼身体,思想保养,心胸开阔,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孔子养身论体现在饮食、起居、仁德三个方面。饮食上,孔子“两不厌”、“八不食”、“三限量食”、“吃相”,注重饮食的卫生、营养、安全、可口、美感;起居上,孔子“寝不言”“居不客”“居无求安”;仁德方面,孔子提出“三寿”与“三戒”。
最后,冯教授将正确的养生方法概括为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冯教授的讲座娓娓道来,让同学们领略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巨大魅力。